来源:网络 2024-12-05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下,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行动目标。然而,实现碳中和并非简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就能达成的“零和博弈”,而是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碳排放问题,其中创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将探讨实现碳中和的三大途径,如有不同意见请批评指正。 碳中和不能靠“零和博弈” 为实现碳中和,大家首先想到的一个方法是调整产业结构。比如通过政策引导,降低高排放行业(通常是高耗能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占比,同时大力发展低排放行业(通常是服务业),这也是欧美国家的经历。但历史经验显示,高排放行业往往不会就此消失,而是会逐步转移到其他没有类似政策干预且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最终,高排放行业生产的产品又会以进口的形式回流到本国,体现为本国的碳排放“贸易逆差”扩大。例如,1990-2008年,美国进口商品中包含的碳排放量越来越高,碳排放“贸易逆差”也越来越大。 从全球的角度看,通过向他国转移高排放行业是“零和博弈”,是“碳转移”而不是“碳中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因此光靠调整产业结构是不行的,还要从问题的根源上寻找突破口。
01 途径一:碳定价,市场化手段促进减排 碳排放问题的根源在于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要解决负外部性,关键是引入碳定价,提高碳价。通过引入碳定价机制,如碳税或碳交易系统,可以为碳排放设定一个明确的经济成本,从而激励企业减少排放或投资低碳技术。这种市场机制不仅促使企业将碳排放纳入生产成本考量,还激发了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动力。 碳定价就是给碳排放制定一个价格(即碳价),目的是把碳排放的外部成本与排放者的私人成本联系在一起。碳价没有规定谁应在何处,或者如何减少排放,而是向排放者提供了一个经济信号,允许他们自行决定是采取措施降低排放,还是继续排放并为其支费用。 碳价的作用机制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碳价约束下,企业开始将排放配额作为生产要素之一,这有助于将碳排放的隐性成本显性化,外部成本内部化。另一方面,碳价能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 大量研究发现,碳价信号越显著,对低碳技术创新的诱导作用就越强,越能激发企业开发和采用低碳技术的意愿。目前在碳定价方面经验比较丰富的是欧盟,欧盟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02 途径二:生态创新,技术革命引领绿色转型 实现碳中和的另一个路径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经营方式,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降低单位能耗的碳排放强度,二是降低单位GDP的能耗强度。 降低这两个强度都得依靠技术进步与生态创新。例如,开发新的减排技术和碳捕捉技术能降低单位能源的碳排放、使用清洁能源能降低单位GDP的能耗。许多发达国家在推动低碳经济时,也会将重点放在推动环境技术进步、鼓励和促进创新方面。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创新不仅能解决碳排放问题,它还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回顾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世界格局的重塑,那些通过创新占得先机的国家,最终都实现了经济腾飞。与一般的技术不同,生态创新是通用技术创新,对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巨大作用。通用技术的核心特点在于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往往可以作为投入品被下游行业采用,并可以在应用领域催生新的创新,与此同时,此类技术本身也具备极高的改进潜力。因此,当通用技术创新出现时,它往往会比一般技术更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03 途径三:社会治理:全民参与构建低碳社会 创新对于实现碳中和非常重要,但生态创新面临诸多障碍,不会一蹴而就。因此,在创新的同时,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制定低碳社会治理标准、构建环境友好型金融体系、优化碳税与碳市场机制,以及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碳中和氛围。垃圾分类、共享出行、节能用电等日常行为,虽看似微小,却是实现碳中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全民减排,是构建低碳社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