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固碳破解农产品生态价值实现的四大难题

农田固碳破解农产品生态价值实现的四大难题


来源:互联网 2025-11-10 关键词: 农田固碳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和推动下,我国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向全面绿色发展的转型。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路径,农田作为典型的生态系统,其生态价值十分重要。

农田具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提供食物和纤维:农田是人类获取粮食、蔬菜、水果、纤维等农产品的主要来源,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

2.维持生物多样性:农田生态系统为许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包括昆虫、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微生物等。通过种植多种作物、保留田边植被等方式,可以增加农田的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调节气候:农田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此外,农田还可以调节局部气候,降低气温、增加湿度等。

4.保持水土:农田中的植被可以减缓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农田的土壤也可以储存水分,调节水资源的分布。

5.净化环境:农田中的植物和微生物可以分解和消纳一些污染物,如畜禽粪污、动植物残体等,起到净化环境、防止疾病的作用。

6.提供文化服务:农田还可以提供一些生态文娱服务,如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

破解生态农产品“四难”问题

在推动农业农村绿色转型和生态农产品价值实现的背景下,农田固碳作为一项关键生态调节服务,正在成为破解农产品生态价值2345截图20251110212929.png转化难题的重要路径。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印发《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明确了固碳是农田生态系统具备的调节服务之一,这标志着国家对农田固碳的认可。2022年6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推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作出系统部署。依据《规范》和《方案》及相关政策文件,农田固碳通过政策支持、建立科学的核算体系、推动碳标签制度、创新碳金融手段,系统性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抵押难”四大瓶颈。

一、破解“度量难”:建立科学统一的核算体系

农业生态产品缺乏权威、统一的度量标准,导致同类产品难以区分其生态投入和实际贡献。《规范》明确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定义和固碳核算范围,指出农田固碳仅考虑土壤碳封存,并可采用固碳速率法进行实物量核算。通过结合实地采样、模型测算与遥感大数据等互补方法,构建了可靠的数据基础,包括土壤有机碳变化、秸秆还田率、肥料施用情况等关键指标。

这一核算体系具有高度可操作性和客观性,依托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提供的多源数据,实现了农田碳汇量的精准测算,为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破解“交易难”:构建碳标签与多层次市场机制

农业生态产品交易长期受限于信息不对称和规则不健全。《规范》推动建立的农田固碳核算体系为产品差异化提供了依据,使不同农田的固碳能力变得可衡量、可比较。在此基础上,碳标签制度有效传递了产品的生态信息,增强了消费者对“气候智慧型农产品”的认知和信任。

同时,农田碳汇可参与多层次碳市场交易,包括地方碳普惠市场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CCER),通过统一交易规则和透明化管理,显著提升了市场效率和可信度。

三、破解“变现难”:推动碳汇金融化与资产化

生态价值难以转化为经济收益一直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痛点。《规范》明确提出可采用市场价值法对农田固碳服务进行货币化评估,即以碳市场价格确定农田固碳价值,这为农业碳汇进入金融市场提供了定价基础。通过碳账户体系与资产证券化等工具,农田碳汇由生态资产转化为可交易、可融资的金融资产。

国内外实践已验证这一路径的可行性。例如,美国Indigo农业公司通过土壤碳汇项目帮助农民实现碳信用销售增收;中国也在积极探索将农田碳汇纳入绿色金融产品设计,拓宽了生态价值的实现渠道。

四、破解“抵押难”:创新碳账户赋能农业融资

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常因缺乏有效抵押物而面临融资困境。以《规范》所建立的农田固碳核算体系为基础,农户碳账户成为新型绿色资产凭证。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依据碳汇量评估结果,将其作为授信和放贷的直接依据。

浙江丽水开展的茶园碳汇抵押贷款试点就是成功案例,通过将碳汇量转化为授信额度,显著降低了农户融资成本,为解决农业绿色转型中的资金问题提供了新路径。

综上所述,农田固碳不仅是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更是联动政策、市场与金融的关键纽带。以《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为制度基础,通过度量科学化、交易市场化、变现金融化和抵押信用化,系统性地破解了农业生态价值转化的四大难题,为推进农业碳中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扎实的实践支撑。

随着核算体系的持续完善、碳市场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农田固碳将在更广范围内释放生态红利,推动农业走向绿色、高值、可持续发展之路。




返回上一步

山东绿色低碳网
0.0339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