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森林碳汇纳入生态保护补偿


来源:网络 2024-02-04 关键词: CCER



森林碳汇基础 

、森林碳汇概念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碳汇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经济的“碳吸收”手段以造林和再造林为核心的碳汇项目是清洁发展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森林碳汇项目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年底,已在中国发展改革委员会申请备案或注册(含正在开发和审定中)的国家级森林碳汇项目共计137个包括中国经核证减排信用标准的CCER项目99个,清洁发展机制标准的CDM项目5个以及国际核证碳减排标准的VCS项目33个。

此外,国内还陆续试点了地区性森林碳汇项目,主要包括福建林业碳汇(FFCER)项目、广东碳普惠核证自愿减排量(PHCER)项目、贵州单株林业碳汇项目等。

3、森林碳汇项目特征

(1)华中和西南地区是我国森林碳汇项目实施的重点区域。数据显示,就项目实施县数量而言,在137个森林碳汇项目实施区域涉及的23个省份229个县(市、区)中,我国中西部省份的比重最大,占总体的76.42%。西南地区涉及的森林碳汇项目试点县(市、区)数量最多,达到57个县。

(2)项目周期以中短期为主,项目开发增速有所放缓。据统计,我国森林碳汇项目的计入周期从20年到100年不等,其中,计入期为20年的项目有71个,占比最大。其次为30年和60年,分别为27个和26个。其余少数项目选择了26年、29年、40年和100年作为计入期。

 

二、森林碳汇模式

1、价值评估流程

森林碳汇价值评估首先应明确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价值类型、评估基准日等,选取合适的评估方法,对碳汇价值进行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

2、森林碳汇价值评估方法

森林碳汇价值评估主要分为碳汇实物量评估与碳汇价值量评估

(1)碳汇实物量评估方法

常用的碳汇实物量评估方法主要有四大类,分别为样地勘察法、遥感监测法、模型构建法与碳通量法。

样地勘察法:是以森林生物量数据为基础的碳汇估算方法,一般根据计算的基础和方法不同,划分为生物量法、蓄积量法和生物清单法。

遥感监测法:以遥感数据为驱动变量,地理信息系统的植被或空间化环境数据库为支撑,与生态学过程模型相耦合进行碳汇测量。

模型构建法:基于足量基础数据构建的一种不仅限于森林地上碳库且具有模拟预测功能的多尺度简便计算模型。

碳通量法:可直接测定CO2通量的动态变化,在建立计算公式基础上代入数据使结果更加准确。

(2)碳汇价值量评估方法

目前森林碳汇价值量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实物期权法和影子价格法等。其中市场法能够充分利用碳交易市场信息,简单易行且直观易懂,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3、森林碳汇商业模式

当前中国森林碳汇交易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不同地区的碳汇交易各有不同,根据相关资料梳理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1)当地林业局与投资公司合作开发森林碳汇项目并在碳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例如,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是中国最大的国有林区,与相关投资公司合作已完成多次林业碳汇交易。

(2)建立农户森林经营碳汇交易体系,农户可以直接获取相关收益。如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主办的临安农户森林经营碳汇交易体系,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通过华东林权交易所平台购买农户森林经营的碳汇,农户可直接获得经营森林的收益。在该交易体系下,个人也可以购买碳汇额度来抵消个人产生的碳排放。

(3)企业自行购买认购碳汇林。如贵州电网公司直接向拥有林地的农户认购碳汇树木3.6万株,按照每棵树每年3元的碳汇价格,购买资金也是直接到达农户手中。

 

三、森林碳汇问题

1、项目开发进展缓慢且份额占比不高

在国家发改委暂停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备案申请的受理后,国内森林碳汇项目开发主要以VCS或其他地区性项目为主,且进展缓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组织开发难度较大。

由于相对于风电等项目而言,森林碳汇项目的开发成本较高,不具备成本优势,且开发周期较长,最终导致项目持续开发受阻;另一方面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2、项目实施成效未能兼顾公平与效率

森林碳汇项目尤其是造林碳汇项目大多在以前用以放牧、农业生产的无林地或轮歇地开展造林活动,且对其经济活动进行强制约束,对项目区周边农户所造成的生计冲击较为显著。

然而,此类群体在短期内领取的经济补偿一般难以抵消项目开发的机会成本,且如果家庭成员没有劳动力参与该项目,甚至可能无法获取任何经济补偿,造成明显的福利损失,最终导致项目开发的公平性受到挑战,社会福利受损。

3、项目非碳效应评估监测机制不完善

当前的森林碳汇项目成效评估主要围绕碳汇的额外性展开,即项目的“碳汇效应评估”,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被广大项目实践者与研究工作者不断推动发展,主要集中在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量计算模型与方法,森林碳汇价值核算、潜力估算,森林碳汇吸收二氧化碳与工业减排二氧化碳在能力、成本、效率差异等以碳储量或碳汇为核心的生态服务效应评价方面。

4、项目设计层面人地差异性体现不足

因地制宜是保障森林碳汇项目长期可持续运营的关键准则。但现阶段森林碳汇项目开发仍然以国际标准作为基本面,未能充分考虑项目具体实施的差异性与异质性。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一是项目实施区域层面,其差异性重点体现在林地产权属性、林地/林木流转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自然地理特征等特点。

 

四、森林碳汇发展

1、加速发展国家和区域尺度的碳汇核算,加快森林碳储/碳汇大数据体系建设。包括森林资源/生长数据体系、森林干扰数据库、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森林遥感参数数据库等,建立森林双碳国家账户,精准开展LULUCF国家清单编制和信息通报编制,推广建立1+N政策体系下的地方/企业和项目碳汇账户,为精准、快速核算森林碳汇对国家双碳目标的贡献奠定基础。

2、开展减排增汇技术研究。加强森林适应气候变化的过程与机理研究,厘清国土绿化碳汇潜力、人工林和天然林质量和碳汇功能提升路径以及可持续经营技术和试验示范,量化森林管理的成本和效益。、

3、加强碳汇监测能力建设。重点围绕森林资源与生态综合监测,积极推进北斗、高分卫星和陆地碳卫星监测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元宇宙和数字孪生等技术应用研发,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加速构建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和碳收支模型,开展碳汇林和碳中和产品认证及碳汇核证调查监测能力建设与示范,提升碳汇项目开发能力与效益。

4、建立和完善碳汇项目计量体系。建立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核算导则,完善CCER方法学,开展森林经营与利用全周期碳足迹计量与评估技术研究,积极开展碳汇认证、审定核证、碳计量评估师体系(方法学、培训教材、软件系统、队伍建设、监管等)建设;开展相关研究,为碳汇项目开发和碳交易奠定基础。

5、开展森林碳交易与碳金融政策与制度研究。如建立相关规则、定价、成本与效益核算体系;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多利益群体参与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机制、模式与技术体系。

 




返回上一步

山东绿色低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