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国家因子库:发布碳排放核算迈入高精度时代


来源:发改委 2025-01-18 关键词: 因子库



近日,生态环境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牵头建设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以下简称“因子库”)第一版正式上线。

本次发布的因子主要为行业企业排放因子,用于核算企业或者组织层面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国家制定发布的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标准以及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的行业企业核算技术规范中排放源和分类相衔接。 

一、 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        

  中国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实现“双碳”目标、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以及满足碳交易市场需求的重要举措。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科学核算碳排放现状与减排效果。中国经济体量巨大,产业和能源结构复杂,不同行业的排放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统一的排放因子数据库,可以为碳核算提供权威依据,避免因核算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分歧,从而为政策制定和减排措施提供坚实基础。  

  其次,碳排放因子数据库是构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要技术支撑。全国碳交易市场对企业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和一致性要求极高,而权威的因子库可以为参与主体提供统一参考,降低核算成本和不确定性,保障碳市场的高效运行。  

  而且,中国的能源构成和技术水平与国际不同,现有国际数据库无法全面反映中国本地实际情况。通过建立本地化排放因子数据库,可以更精确地匹配国内现行的主流技术工艺和能源消耗特征,提高碳排放核算的准确性。  

  二、与国际成熟的排放因子数据库相比,中国数据库具有鲜明的特点:  

  1.本地化数据的精准性,中国数据库大量基于调研和实测数据,涵盖了国内主流行业和工艺,如燃料燃烧、煤炭生产、农业排放等。这种本地化特征使因子更加贴合中国实际,提升了核算精度,尤其在能源和工业领域表现突出。  

  2.分类方式的多元化,数据库提供了两种主要分类方式——按排放源类别和按行业企业类别,方便用户根据具体需求快速查询适用因子。这种分类方式既服务于国家和行业层面的核算,也满足企业在碳核算与减排中的应用需求。  

  3.参考国际经验,逐步完善,数据库在设计上借鉴了IPCC、欧盟EFDB等国际标准,同时结合国内实际需求,优先发布社会需求迫切的因子,遵循“急用先行、分类推进”的原则。这种兼顾国际接轨与本地实用的设计理念,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碳市场奠定了基础。  

  4.共建共享的动态发展机制,数据库未来将引入共建模块,鼓励社会各界(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企业、个人等)参与更新数据。这种开放性机制不仅能提升数据库的数据质量,还能促进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三、但与IPCC  、欧盟EFDB等成熟数据库相比,仍存在以下不足:  

  1. 数据覆盖的广度与深度不足,国际成熟数据库,如IPCC EFDB,覆盖从国家层面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面排放因子,而中国数据库目前主要聚焦于行业和企业层面,缺乏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细化数据支持。此外,对于复杂场景(如居民消费、跨境活动等)的排放核算,覆盖范围尚需扩大。  

  2. 国际适用性有待提升,尽管参考了IPCC等国际标准,但中国因子库在部分数据上与国际数据库存在技术路线差异。例如,国际用户在进行跨国核算时,可能难以直接使用中国数据库中的部分因子。这限制了数据库的国际可比性,也可能对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碳披露和认证带来挑战。  

  3. 数据透明度与精细化程度不足,成熟数据库通常提供排放因子的置信区间(最大值、最小值)和详细的数据来源,而中国数据库目前对于数据来源的描述过于简单,在这方面仍需加强。  

  4. 用户体验与工具化不足,国际数据库(如IPCC和欧盟EFDB)提供在线查询和离线工具支持,并通过多种过滤条件优化用户体验。而中国数据库目前以指南形式发布,尚未实现高度在线化和工具化,用户获取和使用效率较低。  

  5. 数据更新机制尚未成熟,IPCC和欧盟EFDB通常按年度定期更新,保证因子数据的科学性和时效性。虽然中国数据库提出了年度更新计划,但这一机制尚未完全落实,数据的动态性和及时性有待提高。  

  总体来说,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的建立,首先解决了有无的问题。尽管与国际成熟数据库相比仍存在覆盖范围、透明性、工具化和国际适用性等不足,但通过持续优化和完善,数据库将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能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经验,逐步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基础设施。  

  四、数据库怎么用?注意什么?        

  在使用因子数据库时,需要明确核算目标、科学选择数据、动态更新信息,并将其与实际需求和国际规则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  

  1.明确核算目标与应用场景,使用因子库的第一步,是基于实际需求明确核算目标。因子库服务于多种应用场景,不同场景对数据的精度和适用性要求不同:  

  •  企业碳盘查:企业可通过因子库核算运营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涵盖直接排放(如燃料燃烧)和间接排放(如电力使用)。例如,结合企业活动数据与因子库中的行业排放因子,精准计算碳排放强度并识别减排潜力。  

•  减排项目评估:因子库中的电网排放因子(如运营边际OM和建设边际BM因子)是评估清洁能源项目减排效果的重要依据。例如,风电项目通过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利用区域电网因子可计算减排量。 

 •  行业与区域评估:因子库为行业碳强度和区域碳排放核算提供支持,帮助政策制定者识别碳排放重点领域,优化能源转型战略。  

•  产品生命周期分析(LCA  ):在评估产品从原材料到废弃处理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时,因子库可提供各环节的排放因子,支持产品设计优化和绿色供应链管理。    

  2.科学选择和合理使用因子库数据,因子库提供了按排放源、行业类别、地理区域等多维度分类的数据,科学选择适用的排放因子是确保核算精准性的关键:  

  •  按排放源选择:因子库提供直接排放因子(如燃料燃烧、废物处理)和间接排放因子(如电网排放因子)。企业需根据具体活动类型匹配合适因子,避免因选择不当导致核算偏差。  

•  按行业类别选择:针对不同行业的技术特性,因子库提供了行业细分因子。例如,在核算钢铁或水泥行业排放时,应选用与其生产工艺和设备条件匹配的因子。  

•  按地理区域匹配:电网排放因子在区域间差异显著。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以清洁能源为主,排放因子低于以煤电为主的西部地区。企业在核算电力相关排放时,应使用与实际用电区域相符的因子。  

•  优先使用本地化数据:当实测数据不可得时,可参考因子库推荐的缺省值或国家推荐值,但需考虑这些因子与实际活动的适配性。例如,我国煤炭的热值和碳氧化因子低于IPCC缺省值,若直接使用国际因子可能高估排放。    

  3.动态更新与校验核算精度 ,因子库计划按年度更新,用户应定期获取最新数据,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核算内容:  

  • 技术进步与因子变化:随着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能源排放因子逐步降低。例如,过去5年中太阳能和风能的排放因子分别下降了20%-30%和15%-25%。企业需动态更新因子库中的相关数据,以反映最新技术水平。 

 •  实测数据的补充:对于特殊工艺或新兴行业,因子库可能缺乏对应因子。例如,生物科技领域中某些特定生产工艺的排放因子需通过企业实测数据补充。  

•  与历史数据的校验:企业应将核算结果与历史数据、行业基准或监测数据对比,评估因子的适用性。如发现较大偏差,应分析并调整因子选择或数据输入。    

  4.与企业数据系统深度整合,因子库的应用不仅在于数据本身,还需要与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相结合,提升核算效率:  

  •  数据格式兼容性:确保因子库数据与企业能源管理系统  、生产管理系统的格式兼容,避免因数据不匹配导致错误或丢失。  

•  自动化工具开发:企业可开发基于因子库的碳核算工具,将因子库与生产数据自动对接,减少人工操作,提高核算效率和准确性。  

•  数据溯源与透明管理:记录因子来源和核算过程,确保碳排放核算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满足内部和外部审计要求。    

  5.合规应用与报告披露,因子库为企业满足合规要求和高质量披露提供了权威依据,科学使用因子库可有效避免数据偏差带来的法律与声誉风险:  

  •  遵守法规要求:不同行业和地区对碳排放核算有具体规范。例如,发电行业企业需依据因子库中的电网排放因子核算排放并提交报告。  

•  提升披露质量:企业在编制碳排放报告或ESG报告时,应标明使用因子库的数据来源,确保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验证性。  

•  国际化适配:在跨国运营和国际碳披露中,可结合因子库与IPCC等国际数据库的数据,提高核算结果的国际可比性。    

  五、 碳足迹核算有了变化        

  因子库建立之前,产品碳足迹核算存在数据不统一、精度不足、行业覆盖不全和动态更新滞后等问题。数据不统一导致结果差异:企业核算碳足迹时往往使用来自IPCC、行业协会或地方政府的数据,因来源不同导致同类产品的核算结果缺乏可比性,削弱了结果的可信度。缺乏本地化数据带来误差:现有核算中大量采用国际缺省值(如IPCC推荐因子),未能充分考虑中国能源结构和区域差异。例如,中国煤炭热值和含碳量低于国际值,但未校正的数据会高估产品的碳足迹。细分行业和环节数据不足:许多行业的特定工艺缺乏精确的排放因子,例如钢铁、水泥等高排放行业的工艺差异未被充分体现,限制了精细化核算。动态更新滞后:现有数据未能及时反映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优化的成果,例如近年来风能、光伏的排放因子显著降低,但旧数据仍在沿用。  

  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的建立,通过标准化、本地化和动态化数据支持,彻底改变了现有产品碳足迹核算的方式,显著提升了核算的科学性、精确性和效率。推动精准化核算和场景化应用:因子库的统一数据支持让企业能够针对具体场景精准核算产品碳足迹。例如,某电子产品的碳足迹核算可以在生产阶段引用区域电网排放因子,在运输阶段结合物流因子,在废弃处理阶段使用废弃物处理因子,实现全生命周期精确覆盖。支持低碳产品设计与供应链优化:企业通过因子库的细化数据识别供应链中高碳排放环节,并通过改进工艺、采用清洁能源等方式优化设计。例如,某汽车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因子库分析钢铁生产的碳排放强度,从而优先选择低碳供应商,降低产品的整体碳足迹。  

  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因子库的数据与IPCC等国际标准接轨,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使核算结果具有更高的国际适应性。这不仅满足了国际市场对碳足迹披露的要求,还为国内产品申请碳足迹认证和绿色标签提供了可靠依据,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政策支持与行业规范化水平:因子库通过统一的排放因子为行业基准设定提供了数据支持,促进了碳足迹核算的规范化发展。例如,监管机构可以使用因子库数据制定行业碳排放标准,为企业设定低碳转型目标提供明确参考。  

  因子库推动了现有碳足迹核算方式从分散化、静态化向统一化、动态化转变。从分散化到统一化:过去企业使用的排放因子来源多样,因子库通过统一数据标准消除了数据差异,实现了核算结果的可比性和权威性。从经验估算到科学核算:因子库结合本地化数据优化了排放因子,使产品核算结果更符合实际,避免了国际缺省值带来的误差。从静态核算到动态优化:因子库的年度更新机制帮助企业持续跟踪碳排放变化,识别减排机会,为长期优化提供数据支持。从单一企业到全供应链管理:因子库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细化因子,推动企业从单一工厂排放核算向全供应链视角转变,促进上下游协同减排。  

  未来,因子库的广泛应用将推动碳足迹核算成为“双碳”目标实现和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工具。    

◆ 从“试验场”到“龙头”,青岛跻身绿色产业“优等生”

◆ 绿里掘金,试看福建如何将“绿色”产业化? 

◆浙江如何从“绿色产业”中挖出“金山银山” 

◆43年,5000亿,上海的绿色产业如何“腾飞”?  

◆工业型城市产业减碳转型的“武汉之路” 

◆“煤都”变“绿城”,鄂尔多斯用“碳”让产业变“净” 

◆ 南京向“绿”转型,跑赢产业“新”赛道!




返回上一步

山东绿色低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