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办公室 2025-08-22 关键词: 零碳园区创建
——从“选什么”到“怎么买”的系统攻略
一、先厘清概念:零碳园区到底需要哪类“绿电”
狭义绿电:风、光、水、生物质、氢能等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可直接或通过电网输送至园区,满足实时生产负荷。
绿证(GEC):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核发,1 张 = 1 MWh,可“随电同行”也可“证电分离”单独购买,用于声明/抵消范围二排放。
国际证书(I-REC):与 GEC 类似,但被 RE100、SBTi 等国际倡议认可,方便跨国企业统一披露。
其他抵消产品:CCER、碳普惠减排量、碳配额,仅作碳抵消用途,不做实物电量交割。
二、选电之前先做“三算一查”
算负荷:统计园区全年分月、分日的最大/最小/平均用电负荷,锁定尖峰谷差。
算边界:明确“零碳”核算口径(园区红线内全部企业/公共设施是否纳入,是否含范围三)。
算比例:根据《零碳园区评价规范》等行业指南,绿电消费比例≥90%才能进入零碳级评分。
查政策:梳理所在省份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绿电交易试点、隔墙售电、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等细则,确认可交易品种及价格区间。
三、技术路线:先“屋顶”后“场外”,先“直购”后“证电” Step1 自建分布式——“能建尽建”
屋顶光伏、车棚光伏、BIPV、微风风机、生物质热电联产等优先在红线内建设,形成源网荷储一体化微网,降低外购电量和需量电费。
配置储能系统(电化学+蓄冷/蓄热),实现“发-储-用”闭环,提高就地消纳率≥80%。
Step2 隔墙售电/分布式市场化交易——“就近直购”
若园区周边 5–20 km 有集中式风电、光伏电站,可通过“点对点”或“区域电力交易平台”签订中长期合同,价格通常比目录电价低 30–80 元/MWh。
需关注省级交易中心发布的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规则(过网费、输配电价、偏差考核方式)。
Step3 省间绿电现货+中长期——“跨省补缺口”
对负荷曲线与本地可再生出力错配大的园区,可在国家电网或南方电网绿电交易平台购买省间现货或年度双边绿电。
交易品种包括:绿电双边协商、绿电挂牌、绿电竞价、绿电期货(广东试点)等。
Step4 绿证/CCER 补充——“最后 5%–10%”
当实物绿电仍无法 100% 覆盖时,可购买当年新核发的 GEC 或 I-REC 补齐。
若园区对外宣示“碳中和”,可再叠加购买 CCER、林业碳汇等进行剩余排放抵消,但需确保“避免双重计算”。
四、采购模式与合同要点
模式 | 适用场景 | 合同年限 | 价格机制 | 风险要点 |
---|---|---|---|---|
自建合同能源管理(EMC) | 屋顶资源丰富,但缺资金 | 10–25 年 | “电价打折”或“屋顶租金” | 屋顶产权、EMC 公司信用 |
分布式市场化交易 | 红线外 110 kV 以下电源 | 1–3 年 | 上网电价+过网费+市场化协商 | 政策变化、过网费调整 |
绿电双边协商(跨省) | 用电量大、稳定 | 3–5 年 | 基准电价+浮动价差 | 跨省输电费、偏差考核 |
绿电现货竞价 | 缺口小、灵活调节 | 日/周 | 边际出清价 | 价格波动、流标风险 |
绿证(GEC/I-REC) | 剩余电量或品牌宣示 | 一次性 | 市场撮合价 | 重复计算、旧证作废 |
提示:签订绿电合同时,务必在条款内明确 ①“可追溯性”——发电项目名称、机组编号、并网时间; ②“唯一性”——同一电量不得重复申请补贴、绿证或其他减排量; ③“时效性”——发电时间与用电时间差不得超过 12 个月; ④“转移规则”——绿证转让、注销流程及双方责任。
五、供应商遴选与绩效跟踪
资格预审:是否进入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目录、是否有绿证核发资质、近三年是否列入环保/安全黑名单。
绩效指标:弃风弃光率、实际发电量与 P50 偏差、绿证及时核发率。
动态考核:每年复核供应商履约情况,建立“红黄绿灯”名单,淘汰连续两次偏差>5% 的发电企业。
六、数字化落地:一张“绿电地图”管全程
在园区碳管理平台接入电网关口表、分布式光伏逆变器、储能 EMS、充电桩数据,实时计算“绿电渗透率”。
设置预警阈值:当实时绿电占比低于 85% 时,自动触发储能放电或启动备用绿电合同。
七、时间表示例(以 2026 年投运的零碳园区为例)
2025 Q1–Q2 完成负荷与边界核算
2025 Q3 屋顶光伏+储能招标、合同谈判
2025 Q4 绿电双边协商合同签订(覆盖 2026 年 60% 电量)
2026 全年 分布式市场化交易补充 30%
2026 12 月 购买 GEC 补齐剩余 10%,并发布年度零碳报告
结语 “零碳”不是一次性采购,而是一种持续迭代、动态平衡的能源管理过程。园区只有把自建、直购、证电、抵消四层工具组合成“组合拳”,再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调度、年度审计,才能让绿电真正从“纸面声明”走向“物理流+数据流”的闭环。